在高爾夫中有很多的奇妙現象,會讓人想不透。例如想要將球打高時,其實需要更陡峭的進入觸球角度,也就是盡量往下揮。不希望球偏右時,需要的不是往左送的揮桿,而是感覺更像是要往右打的由內而外揮桿軌跡。
在果嶺邊的短擊球,如果不想頻頻出現打厚的失誤時,該怎麼做會比較好? 我們的直覺通常認為,既然目標是要避免桿頭先挖進草皮而形成打厚,那就應該試著壓低桿面用向下角度來進入觸球,讓桿面先碰到球後再接觸地面。然而這樣做的結果,反而會讓底部的反彈角失去作用,只要稍微失誤就會出現打厚的狀況,反而無法盡如人意。
高爾夫的有趣之處在此,本期的封面教學給的答案,竟然是如果想要避免短擊球打厚,就要試著用挖起桿底部的反彈角敲擊地面。這是因為既然無法每次都做到精準地先碰到球,那就採取即使是用桿頭底部先碰到地面,還是能避免桿頭卡住並往前滑動,如此一來就能穩定將球打出去的方法。
大多數球友打短桿時會將重心放在身體左半邊,並將身體稍微打開,甚至用稍微由外而內的路徑來擊球,這樣的想法也被視總編輯 莊民峰為是短擊球的基本動作。然而較為陡峭的進入觸球角度,對於練習量不夠的業餘球友來說,其實比較容易出現桿頭挖太深的打厚失誤。運用反彈角的設計,順著身體瞄準方向做出由內而外的路徑,反而更容易讓桿頭貼著地面滑過球,這就剛好跟我們的直覺相反。
多年前在聖地牙哥訪問Titleist挖起桿達人鮑伯沃奇(Bob Vokey)時,他最常掛在嘴上的話就是「反彈角是你的好朋友」,原因就是歷年來從職業巡迴賽上的選手們的回饋中,發現反彈角的確能讓他們在比賽時把球打得更穩定更好,因為選手們打短桿時,挖起桿底部反彈角就是與地面碰觸的位置。所以通過地面的回饋感覺也會影響選手的喜好,因而挖起桿的製造商才會推出多種不同的底部研磨方式。如果沒有跳過我們的直覺,並從高爾夫揮桿的正確角度來理解,並試著從想法上去嘗試如何使用反彈角的話,不管試過再多不同底部的研磨款式,也還是會出現打厚吧。
據說人們第一個直覺反應,是不會經過大腦思考的。高爾夫的有趣之處,就是如何用大腦的慢慢思考,去解開揮桿的奧秘。